第(2/3)页 人的名树的影。 居易先生不仅是金陵书院的大先生,还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大家。 其人门生众多,不少都在朝中为官。 在金陵乃至江南府的地位,大抵跟贵云书院的岳明先生类似。 只是居易先生显然比岳明先生更被人熟知。 孙辅知道这些不假,可他跟居易先生并无往来,也没什么交情。 着实没想到居易先生会来找他。 “长明兄客气了。” 两人落座,孙云峰和夫人去烧水准备茶水。 客套几句。 居易先生笑着说:“长明兄应是在疑惑老夫今日为何前来吧。” 孙辅没有否认,点头道:“老夫对居易先生神交已久,却是无缘得见,倒的确有些疑惑。” “哈哈……理该如此,理该如此。” “老夫此番前来,也是机缘巧合。” 顿了顿,居易先生笑着问道:“长明兄,不知你是否听闻中秋诗会之事?” 孙辅苦笑道:“老夫初到金陵,刚刚安顿下来,还未了解过金陵这边诗会境况。” 居易先生摇摇头,“并非金陵这边,而是蜀州贵云书院的中秋诗会。” “哦?” “前日,蜀州来信,贵云书院的中秋诗会出了一篇佳作,名为《水调歌头·中秋》。” 孙辅心中一动,隐约猜到居易先生的来意。 便听居易先生继续道:“写下这首词的正是老夫昔日学生,如今的萧家赘婿陈逸,陈轻舟。” 孙辅印证了先前猜测,暗自嘀咕难怪了。 难怪居易先生会在这时候找过来。 “先生是听闻老夫曾经常住萧家,所以前来询问老夫有关陈逸之事?” “轻舟他的确有大才,尤擅诗词,他……” 居易先生稍稍抬手,示意见谅,道:“老夫这位学生自小聪慧,老夫不怀疑他的文采。” “此次前来,只为找长明兄求证一事——轻舟他是书道当真达到圆满了?” 孙辅恍然,点了点头道:“此事不假。” 居易先生闻言脸上笑容更盛,“看来传言非虚,轻舟在曲池上写词,以书道意境显露出一座仙境。” “可惜老夫身在金陵,距离蜀州甚远,否则老夫必定前去一观轻舟书道风采。” 孙辅心下一动,起身来到书桌前拿过一个锦盒,回到座位前道: “若是其他,老夫或许不能满足居易先生。” “但是老夫临来金陵前,恰巧得轻舟馈赠一幅字帖,乃是他用圆满书道所写。” 居易先生笑容一怔,讶然的说了声见谅,便接过锦盒,取出字帖轻轻展开。 顿时金光璀璨,一副漫天黄沙的景象浮现。 “……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” 居易先生一边读着诗句,一边看着那恢弘昂扬的意境,忍不住赞叹道: “这便是蜀州来信所说的‘行书’吧,轻舟,他的书道当真到了旁人不可想的境界。” 他身为金陵书院的大先生,自然看过不少珍藏。 有前朝书圣所留字帖,也有当今书圣所写,书道圆满境界的字帖更不少见。 但在他眼中,没有一幅字帖比得上手中字帖。 无关境界,而是因为“行书”是新体,不同于魏青体的新体字。 孙辅瞧见他的神色,笑着说:“先生说得没错,以轻舟年纪,假以时日,必定能成书圣。” 他怎么都算是陈逸的自家人,自然要为陈逸抬上几句话。 居易先生点点头,“可惜他远走蜀州,此生怕是再难回来。” 孙辅心中微动,询问道:“老夫听闻轻舟跟在您门下求学时,才情颇高。” “为何他之后沉寂那么久?” 闻言,居易先生怔了怔,蓦地叹了口气道:“这个问题日前岳明先生也写信问过老夫。” “若是老夫说句不知情,或许长明兄和岳明先生都不信。” “但事实如此,老夫现在也有几分后悔自责。” 说到这里,居易先生略一思索,说了句罢了,接着讲述道: “五年前,书院休沐,陈逸回返江南府陈家。” “自那之后再未前来书院,老夫曾给陈家去信,也派人前往陈家拜会,得到的回答都是陈逸已经拜在其他先生门下。” “老夫起初有些不舒服,但想到陈家传承数百年之久,找到一位学识更渊博的先生不难,就没再过问此事。” “只是后来,接连两次科举都没见陈逸露面,老夫便察觉事情不对劲。” “可还没等老夫去信询问,江南府陈家就传出让陈逸入赘蜀州萧家的事。那时……已经晚了啊。” 孙辅眉头微皱,思索道:“先生可知陈家为何这般行事?” “当真像坊间传闻那样,陈逸是受他大母所害,才落得如此下场?” 居易先生叹了口气,摇头道:“老夫不知。” “但是以老夫对陈家的了解,此事背后怕是有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秘。” “暂且不说那位清河崔家的崔钰夫人,单是江南府陈家,那等传承家风规矩的名门望族,就不可能阻拦陈逸这等大才科举出仕。” “即便崔钰不喜他,也只会让他离开陈家开枝散叶,不至于名声受损。” “何况,何况陈玄机和陈玄都两人都不是短视无能之人。” 孙辅微微颔首,“此事的确蹊跷……” 江南府陈家,清河崔家,究竟出于何目的让陈逸入赘萧家啊? 蓦地,他想到一种可能——鸠占鹊巢? 不,不能吧,轻舟他怎可能如此做? 待居易先生走后,孙辅独坐良久,最终也没觉得陈逸会是那种想要谋划萧家之人。 只是他认为的始终是他个人想法。 一旦陈逸配合江南府陈家,或者受陈家指使,自是会影响萧家安危。 思索良久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