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3章 证人!-《说好的保卫科干事,你破什么案?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12月8日、12月9日,接连两天过去。

    排查紧锣密鼓的进行着,围绕着凶案现场为圆心,三公里为半径,向四周辐射。

    一公里之内,只有红星砖厂。

    前天下午就已经把砖厂附近排查完。

    案发当时,砖厂里的工人——除了货车司机和两名装卸工,发现李松和范川平遇害之外,其他人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人,更没有在案发当时听见枪声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附近一公里之内,没有任何人目睹两名歹徒行凶的过程,也完全不清楚他们逃窜的方向。

    12月9日,排查沿着后面两公里进行,已经进入居民区,建筑和人员都很密集,排查的速度缓慢了许多。

    但大家都清楚,如果两名歹徒杀完人之后,是徒步逃窜的话,那一定会有人看见过他们。

    再加上手里有两名歹徒和被挟持老太太的画像,排查到人,只是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为了抢时间,温墨在12月9日早上,加派了两支联防队,排查的人员增加到了两百多人。

    李松是被枪杀,子弹击中心脏,判断为当场死亡,那么他死亡的时间,就是两名歹徒逃窜的时间。

    12月9日下午,温玲带着蒋雨欣从安南市赶来报到,她们没有片刻休息,马上就对李松的尸体进行了二次解剖。

    确定李松死亡时间,是在12月7日下午、四点到五点之间。

    那么,歹徒在没有交通工具接应的情况下,四点到五点之间,一定会有目击证人在一公里之外的某条街道、巷子看见过他们。

    他们可能会走路、会搭乘交通,一定会留下行动轨迹。

    此时,殡仪馆的解剖室内。

    温玲穿着白袍,头上戴着一次性蓝色帽子,对第二名受害人范川平进行解剖。

    范川平的死亡时间没法作为案件参考,主要是查找死因和作案凶器的种类。

    捅刺伤集中在上腹部,凶杀动手的时候,是完全奔着杀人去的。

    白色的聚光灯下。

    温玲的声音从口罩后面传出来:“第一处伤口,深达五到六厘米,刺伤胸膜、肺尖。

    下面就是肺门血管,如果是捅到肺门血管,存活时间最多半个小时,可能二十分钟就会死亡。

    主要死因是刺破了胸膜,胸腔负压消失,肺叶塌陷,通气面积下降,血氧饱和度骤降。

    出血量600毫升,抢救的手术很难,无法救回来。

    如果出血量是1500毫升,存活的时间最多八分钟,肋间动脉断裂的话,三分钟就会死亡。

    最严重的是心脏连带伤,存活的时间也就一分钟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死者在被第一次捅刺的时候,没有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抢救时间,他就已经活不成了。

    第二和第三处伤口,在肺部和心脏之间,捅刺的深度为四到五厘米左右,不是致命伤,但两处伤口紧挨在一起……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温玲顿了顿。

    蒋雨欣问道:“玲姐,这说明什么?”

    温玲叹息一声,站在她身后的杨锦文分析说:“说明凶手用刀捅范川平第一下的时候,就已经找准了要害。

    捅第二和第三刀的时候,伤口挨的很紧,说明凶手捅了他第一刀之后,另一个凶手马上控制住了他,或者是按着他,防止他反抗。

    再加上范川平已经挨了一刀,没有反抗能力,所以拿刀的凶手,才会在同一个位置连捅两刀!”

    猫子看着解剖台上这具年轻的尸体,微微叹息一声,开口道:“也是说,当时李松正在开车,反应过来的时候,这两个凶手已经完成了这一系列杀人动作。

    然后,车内发生了搏斗,李松调转方向盘,将面包车冲下路肩,两名凶手趁机下车逃跑,李松追上去,之后被枪杀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范川平还没有死,想要下车帮忙,但他被连续捅刺三刀,已经无能为力了。

    所以,这才在车门上留下了他的血手印!”

    温玲点点头,取下口罩来:“从伤口的形态和深度来看,是一把单刃刀。”

    杨锦文问道:“具体是哪种刀?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