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五一章 匠造营里喜讯多(二)-《匠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铁匠区一个作坊内,所有人已经被清除出去,只余下几个铁匠炉,几只李良制造出来的坩埚。

    那些坩埚有大有小,最小的直径一尺,深度八寸,最大的一个,直径三尺,深度足足两尺五寸。按照田凡的吩咐,李良尽了最大的努力,也只能做出直径三尺的坩埚。

    田凡看了看坩埚的质量,质地细腻均匀,他不由满意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扭头向李良道:“正新,你还得努力!直径三尺,深度两尺五寸的坩埚,每一次最多也不过炼制精铁一千斤,还是有些小了。一千斤精铁,也不过能锻造十几把陌刀或者几十把钢刀。想装备全军,那得等到什么时候?嗯,我的要求也不算高,你能做出直径五尺,深度四尺的坩埚就可以!”

    李良连连点头,道:“大人,我知道了,我一定努力!”

    说是一定努力,其实李良也没有太大的信心。坩埚,看似简单,可实际操作的时候,却远非那么容易。不说别的,就粘土和石墨如何混均匀,石墨颗粒的大小,这两个问题的解决,就费了李良好几个月的时间。坩埚变大,看似很简单,可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。就好像在一处宽度只有一尺的小溪里建一处拦水坝,与建造三峡水坝,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!

    李良初期做出的坩埚直径只有一尺,而由直径一尺变成直径三尺的过程,耗费的心力不比研究出粘土和石墨的混比少,甚至还多!

    田凡也知道有些强人所难,故此,他下的不是死命令。他知道李良是个好强的人,不用自己多说,他一定会努力。

    坩埚是现成的,原材料也是现成的,余下的,就是炼钢!

    对于坩埚炼钢的原理,田凡知道的还算清楚,前世看小说的时候,曾多次提到这种方法,虽然多数没有详细的记载,可在网上查一查资料,一切就都明白了。

    这种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,就算田凡想参与,众人也不会允许。故此,田凡只是远远的看着,具体操作由蒲元和赵胜以及两人的几个心腹徒弟完成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蒲元是个顶级的工匠。在以往,他采用的炼钢方法是炒钢法,可此时一听田凡的讲解,他立即感觉有门!

    许多田凡语焉不详的地方,他触类旁通的联想一番,就有了大约的答案。终于,在太阳落山的时候,第一炉钢成功制造出来。

    坩埚有三个鼻,一个嘴,其中两个鼻在坩埚中上部约四分之三位置,对称分布。这两个鼻用铁链拴住,承受坩埚的重量,吊在炉子上面的木架上,使得坩埚距离燃烧的炭火两寸远。

    钢水成功烧制之后,要将钢水上漂浮的杂质去掉。然后拉扯连着铁链的绳索,让坩埚顺着上部的架子滑到一旁安全的位置,几个人用铁叉子顶住坩埚的另一个鼻,使劲一顶,同时用一个铁钩钩住坩埚底部,使得坩埚倾斜,钢水顺着坩埚嘴部流下,汇入并分流到早就准备好的模具中。

    模具的形状可以根据所要打造的器械随意制造。而模具中的钢水,在冷却形成固体之后,就成了所要打造器械的毛坯。毛坯还通红的时候,用铁钳子夹出,放到铁毡上,再经过锤炼成为最终形态。最后,再经过淬火处理,一个最终产品就成功产出。

    这种炼钢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,操作过程简单,除了看顾坩埚内钢水的炼制进度需要比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外,不需要工匠有太高的水平。另外,其产出的兵器质量也很好。但是,其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产量太低,成本很高!

    可是,不论如何,这种方法比以前的方法先进很多,能够满足现在的需要。

    当第一把钢刀在蒲元的巧手之下锻造出来时,众人的心,不由提到了嗓子眼儿!

    成败在此一举!早已赶过来的连弩中郎将周挺,忙接过还带着余温的钢刀,仔细观看起来。众人围在他身边,也仔细观看。这一看,别人还没有多么强烈的感觉,可蒲元和赵胜的心,顿时凉了半截!

    田凡说过,坩埚炼出的钢材所打造的兵器,其质地一定会胜过五十炼宝刀,甚至会胜过百炼精钢!可是,蒲元和赵胜这两个铁匠头子一看,顿时没有了丝毫信心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