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用过早膳。 各自忙碌。 萧无戈跟随萧悬槊前往演武场,习练武道。 小蝶和裴琯璃回返春荷园。 萧婉儿带着娟儿、翠儿收拾行囊,为明日去城外封地准备。 陈逸则撑着油纸伞,来到前院。 这次他没有选择独自去贵云书院,而是跟几名甲士亲卫打过招呼后,吩咐刘四儿备马车。 刘四儿麻利的牵来马车,等他坐稳,便驾着马车直奔贵云书院。 “姑爷,您许久没用车,今日是有其他打算?” 自从葛老三离开后,他多有关注雏鸟动向,对雏鸟还算了解。 除非必要,这位姑爷甚少离开侯府。 即便出府,也只两个地方——百草堂或者贵云书院。 不过大部分时候,他都会独自前往,乘坐马车的次数少之又少。 陈逸掀开一侧帘子,一边打量窗外,一边回道: “我许久没去济世药堂,今日过去瞧瞧。” 刘四儿不疑有他,笑着说:“您的确有日子没去东市了。” “前几天,刘账房还跟我念叨您,还说您若是给济世药堂写幅字,堂里的生意一定比现在更红火。” 陈逸哑然失笑,“他脑子倒是灵光。” 一幅圆满境界的书道字帖,在这时节的效果堪比朝堂邸报。 参考得了马观字帖的馄饨铺子就可知一二。 真要是让陈逸给济世药堂写一幅字,广而告之,单是那些读书人都能将济世药堂围个水泄不通。 更不消说爱看热闹的百姓们了。 即便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购买药材或者茶饮的需要,都能让济世药堂赚得盆满钵满。 刘四儿笑着说:“听刘账房说,近来蜀州药行来了一头猛虎,抢了不少药堂生意。” “姑爷可知是哪头猛虎?” 陈逸自是清楚杏林斋,也知道不光萧家药堂、百草堂受影响,但他只当自己不清楚。 “四哥不妨直说。” “荆州来的杏林斋啊,那可是一家传承几百年的老店,据说医道圣手都有好几位。” “我听过这个名字,他们来蜀州了?” 陈逸语气随意的回了一句,目光落在沿街来往行客身上。 秋雨微寒。 这时候往来之人大多换上了厚实些的衣衫,便连自诩风流倜傥的读书人,也在襕衫下加了内衬。 唯有那些走南闯北的江湖客,衣物随意,身背兵器,不畏天气变化。 刘四儿眼观六路,一边驾着马车,一边说:“中秋之后吧,杏林斋就在咱蜀州开了几家店。” “这一来,就让咱府上药堂生意受到些影响,也不知府上的银钱够不够。” “哦?银钱?” “姑爷,您还不知道吧?中秋那日,侯爷受圣上责罚,不光要补上铁壁镇粮食窟窿,还要缴粮税。” “原本侯爷从东辰老爷那里抄来三十万两银子足够应对,可谁想到近来蜀州那些粮商得了失心疯,竟将粮价翻了一倍有余。” “侯爷正为此事头疼,昨日还特意让三老爷去了趟布政使司,以期衙门出面调控。” 陈逸心下微动:“衙门那边怎么说?” 刘四儿语气略带不悦的说:“他们推脱说粮行涨价有正当缘由。” “说是蜀州今年的收成不好,连粮税都不及往年六成,何况那些粮商?” 陈逸闻言想了想,“可知道是哪个地方粮食收成不佳?” “具体不知,我也只是听府里说了一嘴……” 陈逸心中疑惑,那些人有心算计萧家,应不可能露出明显的破绽。 ——蜀州内必定有粮食收成不好之地,也必定有缴纳粮税减少之地。 印象中,火烧三镇夏粮之后那天,这些粮行就涨过一次价,只是很快就降下来了。 可,若是蜀州没有粮食减产之地呢? 那陈逸对粮行背后的能量便要再往上抬一抬了。 除了污蔑萧惊鸿监守自盗的谣言四起后,第一时间将此事报往京都府的按察使司外,布政使司也得有他们的人配合。 “官商勾结啊。” “那他们这般劳师动众,便不只是给萧家添堵那么简单了。” 陈逸想着,脸上露出一抹无奈的轻笑。 若是萧家坏一点儿,真的做个蜀州土皇帝,那他也就不用这么累了。 不过吧。 他之所以竭力帮助萧家,也正因为萧家几人的这份忠厚良善啊。 没过多久,马车停靠在贵云书院门外。 陈逸吩咐刘四儿找个地方歇脚,便撑着伞走进书院。 刘四儿左右瞧瞧,将马车停在云边有间馄饨铺子外面,只身进了铺子。 “小二,来一碗馄饨。” 柜台内的楼玉雪打量他一眼,认出他的身份,眼眸不由得看向贵云书院。 她自是清楚刘四儿暂时接替葛老三盯着雏鸟,便也猜到雏鸟今日来了书院。 想了想,她来到二楼写了张密函,唤来一名小二叮嘱道: “给那铁旗官传个信。” “是。” 待人离开后,楼玉雪透过窗户,看着楼下的刘四儿,面露沉思。 “阁主来信要再调查雏鸟,试探于他,最好还是由萧家那边的铁旗官出手。” 楼玉雪眼下事情繁多,亲自出手多有不便。 再加上她还有重任在身,怎么都要先完成金旗官大人交代的事才行。 “刘四儿,还有那名叫贵叔的铁旗官,他们应是有办法。” …… 展馆开放后,贵云书院内往来的人员比以前多了不少。 便是此刻卯时不到,仍有不少访客来到。 有蜀州本地的,也有蜀州之外的。 以至于陈逸这一路上,单单回礼都耗费他一刻钟时辰。 更有不少初次见他的人,指指点点说上几句道听途说的话来。 “那位就是轻舟先生?” “看着很年轻啊。” “听说他年方二十岁,的确是位了不得的人。” “可惜他入赘萧家,这辈子仕途无望啊。” “这样也好,他在这里教授书道,我等才有机会受他点拨。” “也是……” 陈逸只当没听见,跟马观会面后,便直奔学斋。 两个时辰很快过去。 学斋内,一百名学子,外加陈逸、马观两人,气氛比之先前还要轻松。 一来陈逸对书道玄奥理解日益精深,教授书道迎刃有余。 二来陈逸跟其他先生不同,并不会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,以最简洁的言语讲述书道玄奥。 只是那些学子自小学习魏青体,一时半会儿很难以本性为基写出适合自身之道的字来。 所以过去了这么久,仍没有人跟马观一样书道小成。 好在有几名学子书道入门了,不至于让人怀疑陈逸是否能够教授书道。 其中就有汤家的汤业。 临结束前,陈逸照例点评一番,道: “汤业的字初具风采,每日习字六百,不出一月应能书道入门。” 第(1/3)页